隨著烏克蘭局勢升級和美西方國家制裁深入,一場以“去俄羅斯化”為標志的博弈正在轟轟烈烈展開。除了踢出SWIFT、禁飛航班、封殺媒體等“硬手段”之外,連體育、音樂、影視等文化領域也沒能幸免——歐洲足聯取消圣彼得堡歐冠決賽的舉辦權,美國取消了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的演出,好萊塢五大電影公司已全體暫停新片在俄上映,連俄羅斯的貓都不能參加展會和比賽……一夜之間,某些國家仿佛要將俄羅斯逐出地球。
種種極限制裁行動從根本上掩蓋了烏克蘭局勢的實質,已經逐漸演變成美西方對付俄羅斯的一種極端武器。當今世界已然形成了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命運共同體,從藝術交流到體育競技,從媒體互動到文化傳播,從來都是增強民眾情感的橋梁。美西方國家過去也一直以“言論自由”“新聞中立”“私人財產不可侵犯”等相標榜,整日宣揚“藝術無國界” “科學無國界”“體育無國界”等??扇缃?,為了“懲罰”俄羅斯,為了以最小成本拱火達到兩面三刀發戰爭財的目的,這些國家全然不顧自己說過的漂亮話,將“雙標”演繹得淋漓盡致。
“極限制裁”扒掉了西方的“道德底褲”,各種負面外溢效應也不容小覷。首要一點,揮舞制裁大棒只會造成人道主義災難。美西方對俄羅斯采取“去國家化”的系統性制裁,肆意擴大對俄羅斯制裁的范圍和群體,妄圖利用制裁的連帶性壓力來實現政治私利,不僅危害俄羅斯的國計民生,也嚴重侵犯了其國內運動員、藝術家、媒體等參與國際相關活動的權利。事實上,長期以來,美西方國家屢屢濫用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強勢地位,恣意踐踏國際法和國際規則,從單邊制裁到“長臂管轄”,從泛化國家安全到“去國家化”,其霸凌世界的“制裁工具”可謂五花八門,已經擾亂了全球秩序。
另一方面,美西方與俄羅斯可能陷入“制裁與反制裁”的惡性循環,打開大國制裁工具箱的潘多拉之盒。歷史上國際關系和貿易中不乏制裁,但從結果來看,制裁的效果難以預期。過去一些國家大規模制裁俄羅斯留下的陰影尚未消退,但經過多年的“磨礪”,俄羅斯已經基本適應并逐漸消化制裁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。與此同時,美西方也將承受“極限制裁”帶來的損失,且很難促成俄羅斯這樣的大國放棄自身的利益關切或改變根本政策。近日,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就發表講話,“我們完全有權利作出‘對等’的決定,對北溪天然氣管道一線的天然氣供應實施禁運?!薄暗沁@個決定還沒落地,因為對所有人都沒好處?!笨梢?,美西方的“去國家化”制裁制服不了俄羅斯,反而會引發俄羅斯針鋒相對的反制裁行動,并對全球經濟產生負面影響。而一旦大國紛紛效仿,整個世界也將承受大國政治博弈的代價。
世界不會因為制裁變得更好,煽風點火從來不是解決國際沖突與戰爭問題的有效途徑。烏克蘭問題亟須各方重新回到對話談判協商解決的正常軌道上來,將“去國家化”作為一種武器制裁俄羅斯,只會使當前的俄烏沖突形勢變得更糟糕。